比奇楼

第八十三章 重振

永历十四年,五月初七。

鼓浪屿,阳光明媚,海风劲爽。

鼓浪屿又名五龙屿,是厦门岛西南侧的一个岛屿,距离厦门只有一里之遥。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风光甚是怡人。

最中间的一座山,顶部是一块巨岩,夏日阳光猛烈时,会将整块巨岩照得闪闪发亮,所以又被岛民称为日光岩。

从日光岩顶端向外望去,包括厦门岛在内的数十里海域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鼓浪屿对面的厦门港是郑军水师停泊地,是难得的深水良港,巨大的海船停泊于此,不用担心潮汐起落而搁浅。

操练水师时,延平郡王郑成功总会来到鼓浪屿,登上日光岩的演练台,让船上的水手们可以远远看到他的旗帜。

这日陈辉、王秀奇、杨朝栋、康帮彦等数十名大将齐聚日光岩,等待郑成功下达战前部署。

“达素、施琅率数百战舰,已驶出泉州港,正向厦门袭来,其中有满汉八旗步军数万,”

郑成功脸上表情十分轻松,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两广水师和耿继茂的兵马也差不多到了,统帅是吴六奇。”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部将,曾随郑芝龙降清。后来反正到明军队伍中,郑成功对他颇为倚重。

不料施琅和其他将领发生矛盾,再次叛明降清,被清廷任命为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

吴六奇曾深受永历信任,被委任为潮汕总兵,执掌一方水师。清兵进攻潮汕时,吴六奇临阵倒戈,将潮汕数十万军民屠戮一空。

战后,吴六奇受到清廷嘉奖,官运亨通,现在已官至太子太保。

郑成功攻打南京时,吴六奇趁机指挥兵马攻击南澳岛,这次又响应达素、施琅的号召,统帅两广水师赶赴厦门参战。

施、吴都是深受皇恩,又叛国降清之徒,东南明军无不对此二人咬牙切齿,痛恨鄙视。

“施、吴二贼不堪一击,”忠靖伯陈辉第一个请战,“末将愿帅战舰二十艘,为大王逐退此贼。”

郑成功并未立即回应,而是遥望大海,陷入沉思。

南京大败,曾让他悔恨不已,一度意志消沉。随着西南传来各种消息,他又重新振,心头阴霾一扫而空。

他本以为昆明陷落,西南明军覆灭已成定局,皇帝也逃不过殉国的厄运。哪知刚从南京回来,西南捷报就从各条隐秘渠道,辗转传到他手里,竟是一场比一场辉煌。

十三年正月,磨盘山大捷,歼敌五万。

八月初,李定国、马宝出大理,连破数城,又诱敌入鹤庆,歼敌一万有余。

八月中,永历亲率大军出通海,在新兴州一带连破三城,歼敌万余,缴获粮草十万石。

十四年初,永历再次率大军出安南,歼敌数万,重夺安南两府五州旧地。

一个又一个捷报,重新激起郑成功的雄心壮志,再不打出威风,东南就被西南盖过去了。

桂王出身的永历皇帝,曾让他有点尴尬。

一方面,他之前支持的是唐王,和桂王出身的两广朝廷有隔阂。另一方面,永历的德行也让他有些看不上。

如果永历有隆武那样的气节,他怎么会不生死相随呢?

如今永历皇帝异军突起,给他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压力。

东南明军必须打出几场足以定乾坤的大捷,才能让郑家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这次达素、施琅、吴六奇大举来犯,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郑成功之前已下定决心,挥师东渡,把荷兰人彻底赶出宝岛。以宝岛为稳固后方,数百战舰再无后顾之忧,届时四处出击,必能令东南各省闻风丧胆,人人自危。

有了这个功绩,东南明军才能重振声威,与西南明军一起屹立于地之间。

要完成这一步,此战就不能满足于打沉几条船,击杀千把绿营这样的胜利。必须在此给清军一个最沉重的打击,给自己争取到东渡宝岛的宝贵时间。

如果清军只是挫,主力退回泉州,明军就只能继续留在厦门与清军对峙,收复宝岛的战略就无法实施。

战术上的胜,即是战略上的大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比奇楼【biqilou.org】第一时间更新《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最新章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继兄不善朕,乃万岁!大秦:最狠丞相,杀出个万世永昌大唐小说家(HP)Forgive造反我没兴趣,父皇别害怕金玉满唐大汉:开局刺杀刘彻,求诛九族我在水浒做奸商春枝缠叛军围城,我皇太子揭棺而起!带着美女闯三国三国之美女如此多娇乱世种田日常我的臣子们都太逆天了!三国:我刘备也是绝世武将我家娘子太体贴三国:从麦城称霸世界大明风流太子我啊,最喜欢做好事了无敌县令:从替哥哥入洞房开始三国风云:群雄争霸天下诸葛重生:众将士,随亮北伐!明末:边军不退朕,剩者为王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三国之从购买并州牧开始那年,那雪,那个醉酒书生最狂上门女婿封地三年,百官跪求登基!随母改嫁,我跟继父约法三章我在三国逆转乾坤大宋小农民开局贪成五亿县令,女帝求我多贪点?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臭县令朕怀孕了玄天宗修行记事全球沙化之我在异世攒功德谍海无名清末土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