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楼

第五十九章 感恩!(第1/2页)

比奇楼【biqilou.org】第一时间更新《我与暴君相伴的日子》最新章节。

其实明朝辽东始终维持艰难,很大程度上是被惯的。

真就是惯的。

开原以北并不是不能耕种。

就算别的的确不行,可大豆高粱是没有任何问题。

清末时候从辽河上运出去的大豆每年高达四百万石,而运河从南方运往北方的漕粮,每年也就是四百万石而已,也就是说仅通过辽河外运的大豆就赶上漕运。这还是清末,到咱大清亡了,东北完全对着汉人放开后就更多了,也不存在清末的大豆品种和明朝不一样的问题……

东北就是大豆原产地。

野大豆别说东北,连黑龙江以北都有发现。

品种没有区别。

这东西本来就是这个纬度可以野生的。

不是什么外来物种。

真正根源是明朝人至少在明末天灾降下前,根本不屑于种这些需要广种薄收而且不加工根本不好吃,加工又得需要额外费力的东西。

吃大米不好吗?

小米不好吗?

面粉不好吗?

煮豆子吃?

大明百姓又不是西欧穷鬼。

豆油?

没有现代浸出工艺前,大豆出油率很低,远不及菜籽之类,而且腥味重,实际上民间是点灯用的,也就是做豆腐,生豆芽之类。

比如咱大清八大皇商之一曹家就是靠在关外做豆腐起家。

估计也卖豆芽。

毕竟对于游牧民来说,豆芽也是菜啊!

而对于吃大米,小米,面粉的大明百姓来说,大豆真的很没地位,都是最穷的地方才种,而且种大豆的主要用途,其实是给稻田当肥料。也就是相当重口味的明朝复合肥,以豆饼为原料,再加上各种乱七八糟,最终发酵而成的粪丹,这种肥料的效果极好,就是口味极重。

豆饼是其重要原料。

连大豆都是这个级别,那高粱就更别说了。

那是喂马的。

大明百姓基本上不是饥荒,根本就没人吃这东西。

李时珍都说了,不甚经见。

不常见。

到咱大清属于常态化饥荒,可以说人几乎生下来,绝大多数日子都是饥荒状态,所以对食物要求极低,那时候大豆高粱才成了重要粮食,毕竟想吃大米也没有啊,这个无论有什么缺点,终归也是能吃的。

就像地瓜盛世一样,不是地瓜多好吃,而是真没有别的可吃。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新书推荐

重生明末当皇帝江东幼虎大明至圣明末第一强藩纪元1701异域人生三国之帝统天下大明公侯娶个毛妹当老婆虚拟战线战国修罗传回到明朝当太子乌衣天下从来没有的帝国三流书童乱世妖娆王混在蜀汉当皇帝少女与枪与异界宦海风流拉倒吧,朕的大秦都完了讲这些有啥用五胡明月大唐西域少年行汉家日月宗明天下五代十国一儒生三国之蜀汉复兴猎明无赖帝师重生之朕即国家非洲帝国唐时归汉室可兴重生西亚之亿万富翁医入白蛇大汉昌邑王大唐国妖大明之帝国再起晋枭千年军国淘宝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