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楼【biqilou.org】第一时间更新《星际机甲事件调查组》最新章节。
这毫无疑问是苏晟写的。
不论是者的名称、单位、写习惯,甚至是其中论文引用的方式苏染都很熟悉,都能看出与他的其他论文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论文的简介部分中,苏晟先是简单说明了类神经生物的概念、背景、研究状况等。随后用大量篇幅开始介绍探险队在提诺亚星上发现的这种被当地人称为“夜魅”的生物。
快速浏览了全文,苏染感觉自己不断处于震惊之中。
原先所有对事物、生物的认识都被持续挑战,让她一时间竟然有些大脑僵硬,反应不过来。
不过她的接受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快,读了几篇文章之后,便将这些崭新的、足以挑战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并以新的角度审视问题,回顾之前的很多线索。
论文中讲述了一部分“夜魅”生物的发现过程。
就像之前盖尔的文章中所概括的,夜魅最先是一个探险队发现的。不过过程并没有盖尔所说的那么玄幻。
没有幻觉,没有疯狂,也没有自相残杀。
苏染看到论文中详细记载了探险队归来之后的口述内容。
第一批接触夜魅的队员并没有将它们带回来。但是回来之后普遍所有人都提到,在丛林中的时候听到类似婴儿啼哭的声音,还有人好像听到有人在说话,不太清晰,也不像是帝国所用的语言。
而第二批进入丛林的人中,有个人无意捡了块暗红色的石头带回来。结果这整整一队的队员听到了比之前那批队员更多的声音。
几乎是一路被折磨。
他们跑出丛林发觉这声音仍然没有消失,还以为自己都中毒发疯了。
经过反复检查,他们才发现是那块红色石头的问题,并给它起名叫做“夜魅”。
关于它的故事也开始广泛流传。
辗转之下,石头被送到了帝国高等学院位于提诺亚星的实验室。
而当时,苏晟正好在这个实验室轮值。
苏晟带领其他研究人员立刻对“石头”进行了多种研究测试,并初步断定这是一种善于伪装的类神经生物。
以单个细胞为单位,不同个体之间可互联互通,组成相对庞大的“网络”。
这个“网络”能够进行一定的伪装,而当条件变化时,“网络”可能随时拆分,或干脆彻底分解,成为单个神经生物。
在第一篇论文中,苏晟着重描述了他对于夜魅的初步检测数据,也有较为详细具体的照片、影像记录。
苏染在看到这些图片的时候,神色越发凝重,情绪也剧烈地波动起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