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奇楼【biqilou.org】第一时间更新《抗战之血色残阳》最新章节。
苏联坦克的发展历程
苏联刚刚成立时,根本没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当然谈不上坦克制造了,国内工业企业至多只能偶尔完成一些修理工。但是,在外国干涉下风雨飘摇的红色政权又迫切装备战斗车辆来加强红军的战斗力。
1924年5月6日,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莫斯科成立,这是苏联国家坦克制造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系统中,成立了一个分管坦克设计和制造的部门,它在1926—1929年间被称为ordnancearsenaltrust总设计局(gkboat)。这个设计局的任务就是研制履带战斗车辆并协助工厂建立生产线,使图纸成为实际的产品。
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和设备,gkboat的早期工几乎没有什么成效。尽管如此,gkboat仍与国内几家实力比较雄厚的机械制造厂合(其中包括哈尔科夫机车厂—kharkivlocotiveplant),组织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建立坦克生产企业,为国产坦克的诞生做着准备。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1923年设计并制造了共产主义(kommunar)履带拖拉机,该厂拥有生产履带车辆的生产设备和一定的经验,这为建立坦克生产线奠定了良好基础。
苏联关于正式研制和生产坦克的官方文件最早出自1927年12月1日动员委员会的决议,当时国防工业中央管理局在1928年1月7日发布了第1159/128号文件,文件规定“……应当立即考虑在哈尔科夫地区建立坦克和拖拉机生产线……”(哈尔科夫地区档案馆,93号档案文件、第5页)。
根据这些决议,1927年12月,当时的哈尔科夫机车厂挑选了几位拖拉机设计师组成了坦克设计小组(tankdesignteam),由一位年轻的机械工程师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这个设计小组最初的任务是与gkboat密切合设计一种坦克,项目代号1—12—32,同时向工厂提供设计图纸并参与建立坦克生产线的筹备工。随着设计工范围的扩大,1928年初,哈尔科夫机车厂获准扩大设计小组的规模,再招入8名设计师。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的雏形就此建立起来。
1928年秋天,哈尔科夫机车厂赢得了制造一辆快速坦克的原型车(1—12—32项目)。这辆快速坦克原型车就是t—12坦克。t—12坦克是一种双炮塔坦克—主炮塔上方有1个小型的机枪塔,可独立旋转。主炮塔装有1门45毫米火炮,火炮两侧的球状机枪座上各安装1挺7.62毫米机枪。坦克安装了一台苏联研制的m—6发动机。参加设计工的包括gkboat的自行车辆部主管—v·i·扎斯拉夫斯基教授—他后来成为苏联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militaryacademyofmechanisationandtorisationofrkka,今天的马利诺夫斯基装甲兵学院)的坦克部主任。航空发动机设计师,后来的苏联科学院院士a·a·米库林则设计了坦克的动力系统。
哈尔科夫机车厂在制造t—12坦克之前只制造过拖拉机,所有生产坦克必需的特种制造设备他们都没有,工人们也没有制造坦克的经验,但尽管条件艰苦且缺乏经验,t—12原型车的制造工仍然进展很快。1929年底,t—12坦克原型车下线,1930年1月开始工厂测试,2月,官方测试正式开始。
由于t—12坦克原型车的车重超出了方案设计时的要求(实际车重20吨,超标4吨),并且在结构和机械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坦克设计小组不得不在紧迫的时间下参考测试结果进行重新设计。这个推倒重来的方案实质上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坦克重量和单位压力被降低;而发动机输出功率和坦克速度都得到了提高;坦克前部驾驶舱左侧安装了第4挺机枪,并设置了机枪手座位(由此,坦克的火力分成了三层,这是坦克发展史上的创新)。新的坦克设计方案被命名为t—24坦克。
t—24坦克是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kharkivkominternlocotiveplant,前哈尔科夫机车厂)坦克设计小组独立研制的第一型战斗车辆。t—24坦克在1931年开始生产,同年,25辆t—24坦克开下生产线。这也宣告除了列宁格勒布尔什维克工厂的坦克生产线外,另一个坦克生产中心在苏联南部现出雏形—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那时,工厂已经专门建里了一个特别t2车间,用以生产坦克,而1927年组建的坦克设计小组已经成为新成立的由伊万·n·亚历克先科领导的t2k坦克设计局的核心,参与设计、制造和测试t—12和t—24坦克的工程师们也加入进来。下面这些人是苏联坦克工业的先驱,我们有必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伊万·n·亚历克先科、l·l·阿尔费罗夫、a·s·邦达连科、p·n·哥里永、e·t·季卡洛夫、v·i·多罗申科、v·t·基里连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n·g·波利雅可夫、m·i·塔尔西诺夫。s·n·马霍宁负责工厂的全盘生产工。
考虑到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在此前的坦克设计和制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经验,1930年,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苏联红军陆军部队研制一型快速坦克。为了保证快速坦克的研制工并改善管理状况,苏联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管理局(administrationofmechanisationandtorisationoftheredarmy)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军事工程师n·m·托斯金前往t2k坦克设计局,领导研制工。
bt快速坦克(俄语中快速坦克的字头缩写)的研制工很快超出了计划的限制,而发展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它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研制一种新型坦克而是制定一个全新的完整的车辆规划。其核心内容是研制一种轮履两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常规公路机动使用轮式机动,越野时改为履带)。所有与bt坦克有关的工都由n·m·托斯金统一负责。第一辆原型车被命名为obt(实验型快速坦克),在1931年9月底制造完成。经过测试后,设计局又对实验车型做了修改,定型后的坦克被称为bt—2型快速坦克。1931年11月7日,第一批3辆bt坦克参加了莫斯科红场的阅兵式。
随着快速坦克研制工的完成,托斯金被召回红军机械和摩托化军官学校继续他的教学工。1931年12月6日,a·o·费尔索夫被总参谋部派往t2k坦克设计局。他的到来也标志着提高bt—2性能,也即研制bt—2坦克后续车型bt—5的工正式展开。研制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用国产m—5航空发动机(由米库林领导设计)取代进口的自由发动机(liberty)。除此之外,bt—5坦克还将安装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替换bt—2上的37毫米炮。bt—5坦克还为车长装备了71—tki无线电台,并在炮塔上安装扶手状天线。1932—1933年,设计工的重点转向装甲防护方面,准备用焊接装甲板制造车体和炮塔,淘汰了铆接工艺。这种带有焊接车体和炮塔的改进型bt—2坦克被命名为bt—4坦克。
bt系列坦克的进一步改进工被不断推进着,t2k设计局的工程师们在1935年研制出了更新的后续车型—bt—7坦克。该型坦克安装了性能更先进的m—17t航空发动机,并对传动系统做了大的改进。其中一些坦克还安装了高射机枪。1935,在bt—2坦克基础上还改进研制了一种安装1门76.2毫米火炮的原型车。它被称为“炮兵坦克”(artillerytank),用于为进攻坦克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1936年下半年,哈尔科夫共产国际机车厂被命名为183工厂。数字命名方法也被引入了工厂内部,t2k坦克设计局更名为kb—190设计局(kb是设计局的俄文字头缩写)。1936年12月28日,米哈依尔·i·科什金代替了费尔索夫成为设计局局长,后者遭到了清洗,其罪名是领导设计了一个糟糕的变速箱,尽管数量众多的变速箱故障都是由不当引起的。
米哈依尔·i·科什金领导对bt—7坦克进行了改进,安装了由183工厂自行研制的新型v—2柴油机。它也成为世界上第一辆安装柴油发动机的坦克。183工厂将这辆改进型的bt—7坦克命名为a—8型坦克,在交付苏联红军时,正式军用编号改为bt—7m。少量bt—7m坦克安装了大口径的76.2毫米主炮,并加强了装甲防护,成为bt—7a型坦克。
在制造bt系列坦克的同时,183工厂也制造了少量t—35五炮塔坦克,该型坦克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实验工厂(kirovexperimentalplant)的kb—35设计局研制(局长i·s·别尔)。
1937年10月,苏联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autotiveandaruredvehicleadministration)要求183工厂研制一种全新的快速轮履两用坦克。为了完成这个重要的设计任务,米哈依尔·i·科什金从kb—190和kb—35设计局挑选了部分工程师,组织了一个小型设计局—kb—24。其21名成员包括:米哈依尔·i·科什金、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a·a·莫洛施塔诺夫、m·i·塔尔希诺夫、v·g·马丘辛、p·p·瓦西里耶夫、s·m·布拉金斯基、雅·i·巴朗、m·i·科托夫、尤·s·米罗诺夫、v·s·卡连京、v·e·莫依先科、a·i·斯帕依勒、p·s·先图林、n·s·科罗琴科、e·s·鲁宾诺维奇、m·m·鲁里耶、g·p·福缅科、a·i·阿斯塔霍娃、a·i·古杰耶娃、l·a·布莱施密特。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组建的kb—24设计局完成了a—20轮履两用坦克的设计工。a—20坦克是严格按照红军汽车与装甲车管理局的要求来设计的,它与bt—7m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全新的外形。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它开风气之先的采用了倾斜装甲板,这种防护运用原则很快为各国所接受,至今仍在影响着各国主战坦克的设计。
由于a—20坦克在性能上与bt—7m相比提高的程度并不算大,因此,设计局开始将工重心转移到设计t—32坦克上。它与以往设计的快速坦克最重要的不同是放弃了轮履两用的行走系统而采用了单一的履带式行走系统。放弃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原因有2点,其一是简化坦克设计,便于战时的大规模制造;其二则是可将行走系统节省出来的重量用于加强装甲防护。t—32坦克还安装了威力更大的76毫米火炮。
1938年8月,在最高军事委员会上(suprememilitarycouncil),讨论了苏联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生产任务,科什金设法获得了制造a—20轮履两用坦克、t—32坦克原型车的许可。1939年中,t—20和t—32坦克原型车先后完成并交付苏联红军测试。测试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在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超越了以前设计的坦克”,但委员会认为这两种坦克仍然不够好,还没有达到值得推荐成为制式装备的程度。
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成为t—20和t—32坦克的第二阶段测试的实验场。实战清楚无误的表明,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在恶劣地形(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上的战术机动性要求,这也进一步宣判了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死刑”。此外,实战表明,t—32还需要增强其战斗力,尤其是在装甲防护方面。
留给设计局升级改进t—32坦克、加强其装甲防护和火力的时间非常有限,但设计局成功完成了这两方面的改进。改进后的原型车被命名为t—34坦克,此后不久便成为苏联红军在到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主战兵器。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从那座韩城开始》《蝉动》《好感度拉满后我成了黑月光》《全民星海时代》【笔趣看】【爱去小说网】【全本看书网】【四九看书】《穿越万界:神功自动满级》《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