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比奇楼biqilou.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唐开元年间,虽历经武氏、韦氏乱政,但在玄宗李隆基励精图治之下,盛世之势再现。庙堂之上,贤相继出,政策开明,利民轻赋;边境之外,圣威仍在,小有叨扰,无碍安危。又赶上连年的风调雨顺,老百姓们近无内忧,远无外患,整日看着丰收的庄稼,心中别提有多开心了。
但到了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对于政事开始有些懈怠,朝中的重臣也变得重权势轻黎民,赋税一点一点的高了起来,大唐上空一团晴好之中透出片刻阴霾。不过在长安城周边,拥有天子庇护的百姓们依旧乐得自在,过着太平日子,仿佛这世间没有“灾祸”二字一般。
长安城东边有一村,依傍一小山而建。长安城地处内陆,干燥多风,少有茂密丛林。但这小山说来奇特,不知为何却树繁叶茂,远望之下丝毫看不到石、土。即使在严寒冬日,叶片凋零之时,依旧是漫山树干,犹如柴木堆积而成,因此缘故被称为木山。山脚下有一个小村落,也就随着被称为“木山村”。
为何木山如此多树,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山底下有暗泉流过,故而流水充沛,树木繁盛。村里的老人都说,木山其实本不存在,是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西行拜会佛祖之时,历经此地上空,王母娘娘的琼浆不小心洒下一滴,便成了一座小山。由于这座小山以仙露为根基,所以自身水养充足,树木繁盛,是大仙路过此地无心惠赠人间的厚礼,也是周边百姓的福泽之地。
生长在木山村的人也似乎确实受到庇护一般,寿命比长安城的居民都要高出一截。历朝皇帝也听闻此传说,认为木山是神之圣地,草木皆有灵气。自唐太宗起,不仅下令周边村民不得砍伐,皇家、僧侣均不得在此建寺立庙,以保持上天恩赐之原貌,以示尊重。故而,木山树林愈加繁茂,名更副实。
时至夏日,即使到了晚间,北方天气也十分闷热。木山村依山而建,还些许有些山间野风吹过。乡里乡亲都来到村间空地纳凉,男人们讨论着今年庄稼的收成和当世的奇闻轶事,女人们就谈论着家长里短,小孩子们就光着屁股在空地上玩玩闹闹,逮个蚂蚱,斗个蛐蛐。
“太叔公来了。”一个站着的孩子大声喊了起来,玩耍的男孩也都撅着屁股慢慢站了起来,朝向同一个方向望去。只见一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拄桃木拐杖从东边缓缓行来,那老人眉毛胡子都是雪白一片,满面皱纹,双耳垂肩,眼睑松垮的耷拉着,把眼睛压得就剩一条缝隙,但眼神中却透出生命的光彩。
老者身着破旧青布短衫短裤,脚穿一双草鞋,所露出的腿脚胳膊看上去都是一副皮包骨样,感觉风吹一吹便应倒去一般。此人姓吴,名字年龄村民亦不得知,也无人询问。大家只晓得他在村中辈份数最大,小他一辈的人当时已无一人,所以村中无论老少男女,都称呼其为“太叔公”。吴老本身又是一饱学之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之事无一不通,所以村中居民对他自是十分尊敬。但见吴老过来,纷纷行礼,并让出座位与其休息。
吴老先与村民探讨了下今年庄稼的收成,他夜观天象,算得今年雨水丰盛,无灾无祸,理应是一个丰收年。这时玩耍的孩童们也都疲倦,便蹭过身来缠着太叔公讲故事。这可是村间小孩最爱之事。吴老博闻广识,每次所讲故事都不一样,仿佛怎么讲也讲不完的样子,孩童自是十分爱听,吴老也乐意满足这些孩子,一为打发时光寻乐,再者也可以增加这些孩子见识,竖其志向,利于其人生成长。
“我们开朝名将当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吴老问道。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