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议既定,车夫把马车掉头,一路向南而去。张小敬和檀棋则从马上下来,把缰绳在手腕上扣上几圈。这两匹马没有玳瑁抹额,不能在朱雀大道上奔驰。何况现在大道上人数太多,骑马还不如牵马走得快些。
于是两人就这么并肩牵着两匹马,努力地挤过重重人群。四周烛影彩灯,琴鼓喧嚣,不时还有剪碎的春胜与花钱抛去半空,又徐徐落下,引起阵阵惊呼。整条大道上洋溢着脂粉味、臭汗味与几千支蜡烛的香腻味,浓郁欲滴,熏得观者陶陶然。
这两人两马,默然前行,与兴奋的人群显得格格不入。在人群里穿行的张小敬,收敛起了杀气和凶气,低调得像是不存在似的。有好几次,兴奋的游人撞到他身上,才发现这里还有个人。檀棋几次侧过脸去,想对张小敬说点什么,可又不知该说什么。
登徒子、死囚犯、凶神阎罗、不肯让女人代死的君子、酷吏、干员、游侠此前短短几个时辰,檀棋已经见识到了张小敬的许多面孔,可她对这个人仍旧难以把握。如今这杂乱的人潮,反倒如潺潺溪水一般,洗褪了张小敬身上那些浮夸油彩,露出本来的质地。
檀棋的脑海里,凝练出两个字:寂寞。
张小敬的身影十分落寞。周围越是热闹,这落寞感就越强。他穿行于这人间最繁华最旺盛的地方,却仿佛与周遭分别置身于两幅画内,虽相距咫尺,却永不相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公子距离这尘世更远。
她这么想着,头也不知不觉垂下来,背手牵着缰绳,轻声地哼起牧护歌来。歌声萦萦绕绕,不离两人身边。声音虽低,却始终不曾被外面的喧腾淹没。
这是岐山一带乡民祭神后饮福酒时的助兴调子,虽近俚俗,却自有一番真意。公子曾说,此歌韵律是上古传下来,上可映月,下可通达初心,大雅若俗,今人不知罢了。
此时天上明月高悬中天,浑圆皎洁,散着清冷的光芒。檀棋相信,那月亮已生感应,只是不知能通达到哪些人的初心中去。
且唱且走,檀棋忽然发现,张小敬牵着缰绳前行,那粗大的手指却轻叩着辔头上的铜环,恰好与牧护歌节拍相合。他的动很隐秘,似乎不好意思让人发现。
檀棋轻轻一笑,也不说破,继续哼着。两个人很有默契地一唱一拍,就这么穿过喧嚣人群。张小敬的步态,似乎轻松了一些。
两人足足花了半刻时间,才挤出人群。檀棋看到兴道坊的坊墙时,如释重负,忍不住叹道:“如果望楼还在就好了,至少能提前告诉我们,哪里不堵。”
自从靖安司遭到袭击后,整个望楼体系都停止了运。其实绝大部分望楼还在运,只是没有大望楼居中协调,它们不过是些分散的望楼罢了,捏不成一体。
没有了长安城消息的实时更新,这让靖安司的人备感不便。
想到这里,檀棋朝光德坊回眸望去,眼神里又涌出浓浓的担忧。她选了前去平康里,她相信公子易地处之,也会这么选,可忧虑这种情绪,可没法控制。
张小敬忽然勒住了坐骑,转头对檀棋咧嘴笑道:“你提醒了我,我来给你变个戏法吧。”
檀棋一愣,不知道他为什么说这个。
张小敬从马匹旁边的褡袋里取出一张叠好的紫灯笼。他把灯笼重新拉撑起来,点亮,然后把一根折成三折的长竹竿重新展开,高高挑起灯笼。檀棋有点莫名其妙。这一套装备,是靖安司的外勤人员在夜间与望楼通信用的,眼下大望楼已灭,用这个传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张小敬挑起紫灯笼,有规律地上下摆动,时而遮掩,时而放高。檀棋对这一套灯语不很熟悉,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张小敬却把食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让她等着看。
过不多时,兴道坊的望楼亮起了紫灯笼,闪过数次,似乎收到了张小敬的消息。随即南边的开化坊望楼,也亮起了紫灯笼,闪动频次与兴道坊类似。
张小敬继续晃动着灯笼,远处光禄坊、殖业坊也纷纷做出回应。过不多时,安仁、丰乐、务本、崇义周围远近诸坊的望楼,都陆陆续续苏醒过来,紫灯明灭闪烁,很快连缀成一片,都呼应着张小敬的动。那番景象,就好像天师禳星似的。
张小敬把挑着紫灯的竹竿,插在马背后的扣带上,这才对檀棋说道:“现在望楼体系恢复运了。只不过它们的中心不是光德坊大望楼,而是我。”
说到这里,他跷起左手大拇指,在自己胸口点了点。
“我现在,就是靖安司的中枢所在。”
檀棋瞪大了眼睛,这还真是比变戏法还神奇。为什么他这么容易就接管了望楼,成了级别最高的指挥者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港岛风云再起》《从机械师开始无限转职》《重回年代赶海打猎》《鉴罪者2》【星空中文】《重生成阴鸷太子的心尖宠》《飞扬跋扈,从唐人街开始》《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放学等我》【vivo小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